
在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江苏路派出所齐东路社区,民警张荣的名字早已与辖区的烟火气融为一体。从晨练的老人到放学的孩童,从商户店主到社区干部,提起这位扎根基层十余年的社区民警,人们总会说:“有张荣在,心里就踏实。”作为一名部队转业干部,他把军营里锤炼的“敢担当、能吃苦、重实干”的作风带到社区警务中,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成为独居老人床头的“紧急呼叫键”、商户经营的“安全护航员”、家长心中的“平安定心丸”。社区 211栋老楼里藏着多少户的难处,36条街巷有哪些安全隐患,他心里有本比台账更清晰的“民情账”——磨破的 37双警用鞋,记录着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的轨迹;24小时不关机的手机里存着 2600多个居民微信和670个电话号码,备注栏里“陈阿姨家””水管老化”“国大叔回家路线”的字迹,写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张荣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社区警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警情”,而是主动走到群众身边“解难题”。
88岁的独居老人安阿姨患阿尔茨海默症,一年中 40余次独自外出迷路,远在国外的子女急得夜不能寐。张荣没有把这当作“常规警情”简单处理,而是带着辅警反复研究长效方案:为老人申请“回家的钥匙”智能定位装置,将自己的手机号与装置绑定,确保路人扫码即可联系到他;每周三次上门陪老人聊天,记下她念叨的“老熟人”,请邻居多留意老人动向;多次越洋通话劝说老人子女,最终促成其回国照料。“张警官比亲人想得还细”,邻居们的赞叹道出了这份服务的温度。
92岁的梁奶奶卧病在床,补办户口本成了全家的难题。张荣得知后,拎着档案袋多次爬上没有电梯的老楼:入户收集材料,走访 5位老邻居核实信息;带着办好的户口本上门,耐心讲解使用注意事项。当老人颤抖着接过崭新的户口本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市南公安“流动户籍室”启动后,他的微信服务群成了“24小时服务窗口”,两年间为行动不便群众上门办理业务 23件,用“民警多跑腿”换来了“群众少跑腿”。

用巧劲解开“千千结” 让矛盾化解在萌芽时
齐东路社区老旧楼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曾是矛盾纠纷的“重灾区”,部分邻里纠纷积怨达数十年,调解成功率不足 80%。张荣接任后,深谙“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将“警格 +网格”融合机制落到实处,把调解室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他带着社区网格员逐户走访,用磨破皮的笔记本记下 136起纠纷的来龙去脉,联合社区干部、退休法官、老党员组建“调解智囊团”,在居委会辟出“唠嗑室”——泡上热茶让双方坐下说,拿出法规条文逐条讲,带着当事人到现场看。有两户邻居因阳台漏水吵了十年,他带着维修师傅现场查勘漏水点,算出维修费用明细,最终促成“楼上修防水、楼下监工”的方案;两家商户因广告牌尺寸起冲突,他请来城管执法人员一起摆法规、算影响,当天就达成和解。
如今,社区矛盾调解成功率升至 96%,2024年警情降幅超 40%,一面面写着“公正调解暖民心”“十年积怨一朝解”等群众认可话语的锦旗,挂满了警务室的墙面。这些锦旗背后,是他用耐心与智慧,将“剑拔弩张”化为“握手言和”的坚守。

织密平安防护网 让安全意识扎根社区土壤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既要守得住,更要讲得透。”张荣始终认为,社区平安不能仅靠民警“单打独斗”,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他依托“警格 +网格”机制,与网格员、志愿者拧成一股绳,把安全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
针对青少年群体,他走进莱芜一路小学,将“反诈知识”编成情景剧,用“骗子给的糖可能有毒”的比喻讲解陷阱,发起“安全小老师”活动,让 1200余名学生成为家庭安全宣传员。“张警官的课比动画片还好看”,孩子们的反馈道出了宣传的实效。
面对老年群体易受骗的特点,他手把手教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编创“防诈骗顺口溜”,提高老人的防诈意识和能力。2024年辖区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 35%,78岁的王大爷说:“张警官的话,比儿女的叮嘱还管用。”
群众丢失物品,他总能第一时间联动“警格 +网格”力量:齐女士的折叠床失窃,他让网格员在居民群征集线索,自己带着辅警调阅 12处监控,两小时就追回物品。47件失物物归原主,12万元损失挽回,每一次奔波都印证着“群众的事比天大”的誓言。
没有惊心动魄的抓捕,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张荣的故事里满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他就像社区里的老槐树,不事张扬,却用繁茂的枝叶为街坊遮风挡雨;他如同一盏长明灯,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着温暖的光,让“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安与幸福。
“守着这方水土,护着这些百姓,值!”张荣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无数社区民警的初心。这抹扎根基层的藏蓝,早已成为社区最坚实的平安底色,成为百姓心中最温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