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李双义出生于山西省盂县石宝村。1944年,目睹日军暴行的李双义毅然离家求学,先后进入平定县干部高校等学校就读,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紧系在一起。
李双义回忆,1942至1943年石宝村遭遇自然灾害,粮食绝收,村民以野菜树叶充饥,很多人因营养不良而生病,日军的扫荡更让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1943年9月的一个下午,日军突袭村庄,烧杀抢掠,李双义年迈生病的三爷爷李万祯被日寇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村里的粮食和牲畜被洗劫一空,来不及逃离的村民也被抓走充当苦力。
面对战争、饥荒与动荡,年少的李双义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是参军上前线,但父母认为他年纪尚小,坚决不同意;二是继续上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家人坚信,有文化才能有出息,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尽管家境贫寒,全家都一致支持他选择求学之路,父母和二哥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供他读书。带着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李双义踏上了艰苦却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
由于学校位于游击区,李双义就读的学校地址时常变更,教学条件极为艰苦。学生们以石头为凳,在煤油灯下学习,且常年吃不到肉和蔬菜,仅在重大节日才能限量吃上一点肉和白面馒头。
1945年7月7日,经校长李雪明和同学甄国秀介绍,李双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怀揣着对介绍人的信任以及对党的向往,李双义坚定地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45年8月15日午后,李双义与同学散步时,忽闻路边有人激动地喊着:“日本人投降了!投降了!”他们急忙跑回学校,一进校门便看到师生们欢腾、喜气洋洋的景象——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大家纷纷敲锣打鼓走上街头欢庆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双义就读的平定县干部高校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冀晋区平定县县立师范学校。在校长的组织下,他们排练歌剧《白毛女》,宣传土地改革。1947年,结束学业的李双义来到阳泉市第一街小学工作。1949年,他随军北上,参与接管归绥工作。此后,李双义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市百货公司、市税务局等单位任职,并于1990年离休。
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李双义仍时刻关心着国际国内的变化与发展。看着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李双义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由衷地高兴。”采访结束时,老人深有感触地说:“8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一条光辉大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张秋焱/文 王劭凯/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