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百科 手机版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车辆 企业 银行 万元 自己的 可能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年猛长17厘米!20岁小伙迎来“高光时刻”,医生一看急了

来源:新闻坊

春天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很多家长千方百计

想让自己的孩子长高点、再高点

小陈(化名)在19岁的时候

迎来了“高光时刻”

↓↓↓

在没采取任何助长措施情况下

身高突然狂飙

一年多猛长17厘米

然而

医生的一句提醒

↓↓↓

青少年异常蹿个而颜值下降

需高度警惕

这让小陈和父母的喜悦之情

瞬间跌入谷底

身高突然狂飙

都是脑瘤作祟

今年20岁的小陈中学时就喜欢打篮球,无奈球技并不突出,身高也只有1.71米,在大都1.8米上下的球伴面前,自惭形秽,学校班级间比赛大多时间是坐冷板凳。

突然狂飙的身高,让小陈扬眉吐气了一把。但随后医生的一句话,让小陈经历了一场大喜大悲,“可能患有脑瘤。”

医生是怎么一眼看出问题?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朱飚主任说,除了蹿个异常,还观察到小陈唇鼻肥厚皮肤粗糙手足粗等情况,初步怀疑有可能是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是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最主要病因是垂体生长激素瘤。当然,最终还得等一些检查结果出来后才能确定。”

其实,在小陈个子不断增高时,亲朋好友也发现他身体外貌逐渐发生变化;另据小陈自述,还出现视物模糊、周边视野缺损等症状。此前,小陈因眼睛问题去当地医院检查,眼科医生在排除眼科疾病后,建议他尽快去神经外科排查。

果不其然,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小陈脑垂体右部有一个2.5厘米大小的占位病变,血清生长激素检测结果是正常值10倍之多,结合相关症状,明确小陈所患为生长激素垂体腺瘤

确诊病因后,医生为小陈施行了经鼻内镜下垂脑体瘤切除术。

医院供图

术后次日,小陈视力明显改善,血清生长激素恢复到正常水平,出院前垂体增强磁共振检查提示肿瘤全切,术后第7天小陈就出院了。

近日,小陈回院复查,视力视野及生长激素均恢复正常,其他垂体激素水平都保持正常水平;垂体MR检查未见肿瘤复发表现,内分泌水平得到治愈,其外貌特征也逐渐变得柔和。

短期内猛长个不一定是好事

医生介绍,垂体位于大脑底部的中央位置,约重0.6克,豌豆一般大小,可分泌生长激素等在内的多种激素,是人体的内分泌中枢。正常垂体腺细胞发生突变就可发生肿瘤生长,称之为垂体瘤。

激素分泌种类的不同,激素分泌性垂体瘤又可以分为泌乳素型、促肾上腺激素型、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等。

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因其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可导致四肢、肌肉和内脏过度生长,引起四肢及外貌的改变,如手足增大、鼻唇增厚、下颌突出、颧骨高耸等,儿童表现为巨人症,成人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颅内肿瘤生长可导致视神经受损,不但影响患者颜值并危害健康,任其发展还将威胁生命。

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多发展缓慢,症状隐匿,早期容易漏诊。手术是生长激素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部分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目前绝大部分垂体瘤手术可通过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内镜下切除术更微创更安全,是垂体肿瘤的主流术式。

医生提醒,猛长个不一定是好事。如果父母身高一般,而孩子身高短期内迅速蹿高,同时出现颜值下降等异常情况,需引起充分重视,建议赶紧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

小坊顺便提一句

孩子生长发育有一定规律

有疑问可咨询医生

胡乱进补,拔苗助长式催高

可能适得其反

消息来源|新闻坊综合潮新闻 (记者:吴朝香 刘千;通讯员 宋黎胜)

相关文章
  • 家医这十年,签约医生成为靠得住、离不开的身边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陈展文2022年6月的某一天,不顾天气炎热,萧山区瓜沥镇党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众安服务站医生盛佳燕像往常一样,赶往签约居民家中,进行居家失能病人居家护理。在结束的途中,她想再去看望下一直挂念的单金花老人。 医院供图单婆婆的丈夫于2022年3月去世,丧偶对于她来说打击

    2025-04-25 11:23:00
  • 68岁老人中毒身亡!医生提醒:吃完南瓜千万别碰它,中老年要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熟悉的家常饭菜是安全可靠的,是温暖与健康的象征。然而,有时候,一顿看似普普通通的饭菜,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机。那天,医院急诊室里发生的一幕,至今仍让人感到揪心,也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急诊室的门被重重地撞开,打破了原本紧张而压抑的宁静。担架上躺着一位 68 岁的老人,他的

    2025-04-25 08:28:00
  • 看个视频能自测心理疾病?专家提醒:别“入戏太深”!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蒋泉潜 李静娴 杨文 石荣“你囤积了多少情绪垃圾?如果中招5条以上,说明你已患上抑郁症”“看到这张图,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两个字?几秒钟时间就能测出你的心理状态”……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短视频内容,您是否感到很熟悉?近段时间以来,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心理疾病“自

    2025-04-24 18:23:00
  • 这4个“不对劲”出现,别以为是老了,或许是身体在“求救”!

    清晨六点的公园,62 岁的王阿姨扶着腰缓缓起身,晨练时的下腹坠胀感让她皱眉。她揉着酸痛的后腰想:"人老了果然不中用。" 这个场景在中老年群体中每天重复上演 —— 当身体发出细微的异常信号,多数人选择归因于年龄,却不知这些 "不对劲" 可能是疾病的早期预警。根据《中国老龄化健康服务需求报告》,60 岁

    2025-04-23 09:03:00
  • 真心换真心的从医之道 她是大山深处两千村民的“大嫂村医”

    贵州凯里碧波镇白秧坪村,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25年,2000多名村民看病都找一位叫杨世霞的乡村医生。她也被村民亲切称为“大嫂医生”。“大嫂医生”的称呼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去大山深处一探究竟。见到杨世霞医生的时候,她正在村卫生室忙着给一位脸部烫伤的患者处理伤口。村民王明靖告诉记者,夫妻俩常年在

    2025-04-23 01:21:00
  • 甘肃武威女乘客在列车上突发疾病 西安女医生探亲途中出手救人

    阳光讯(记者 邓龙辉)“现在有位旅客突发疾病,哪位旅客是医务工作者,听到广播后请到6车厢帮忙救治……”4月16日9时20分左右,从西安开往甘肃的D2719次列车上,一名女性乘客因急性胃肠炎病发痛苦不堪,列车员通过播报急寻医生。危急时刻,刚好乘坐此次列车的西安女医生孙妙慧,听到广播后立即赶来进行救治,

    2025-04-17 11:18:00
  • 动静医生 | 你的身体里藏着哪些“抗癌密码”?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拿到体检报告时,大家总忍不住把“肿瘤”二字看成“怪兽”?别紧张!今天咱们不摆数据,不讲道理,就聊聊如何让癌细胞“绕道走”。(视频由AI生成)肿瘤君的“诞生记”想象你的细胞是群调皮孩子,每天复制作业时总会犯点错(基因突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这位“班主任”会及时纠正

    2025-04-15 22:46:00
  • 当消费遇上AI|人工智能向医疗设备渗透,医疗行业的“寒武纪”要来了?

    近日,在uAInnovation2025联影创新大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说,她所在的医院要求影像报告要在48小时内出来,有一天,报告拖时了,她去问原因,原来是AI坏了,医生想等AI修好了再写报告。她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医生们对AI的赋能“越来越爱”。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出圈后

    2025-04-14 1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