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迈点
最近网上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以后三亚的沙滩上,可能就是东北老铁和俄罗斯大叔的PK了。
咋回事呢?
原来,9月初我们官方甩出一则重磅消息:从2025年9月15日起,俄罗斯普通护照来华免签一年!旅游、探亲、做生意,30天内随便溜达,签证都不用办。
普京大爷也立马回了句:“这朋友能处!咱们也对等免签!”
9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明确承诺“将以对等方式回应中国的友好举措”,宣布俄方将同步实施对华免签政策。
好家伙,这哪是政策调整啊,这分明是发了一张“邻居家万能门卡”——
这意味着什么?以后串门,真就是挎个包、带瓶酒,抬脚就过去了。这波操作,堪称“地理隔壁”秒变“逻辑隔壁”!签证壁垒拆了个干净,跨境流动直接进入“无卡顿模式”。
其实去年八月,咱们就恢复了旅游团免签,允许3-50人旅行团免签停留15天,覆盖黑龙江、吉林等边境口岸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旅游线路。
但那种感觉吧……像是去邻居家做客,只能站在玄关寒暄两句,礼貌但不够自在。
现在好了,厨房冰箱沙发随便用,卧室阳台推门就进——这才是真·串门自由!
想象一下:哈尔滨早市上,俄罗斯大叔左手一瓶格瓦斯,右手一根油条,用东北话问:“这咋卖的?”
黑河江边,坐船五分钟,就能去对岸吃一顿热乎的俄式烤串。甚至有俄罗斯小哥搞起“跨国代购”,专门代购中国小米手机。
这画面,是不是比“三亚晒太阳的俄罗斯人”和“摩尔曼斯克广东团追极光”还要带感?
以后两国老百姓的交流,绝不止步于商场里那个卖紫皮糖和巧克力的“俄罗斯小柜台”了。
01“跨条江就出国”
政策风声一出,很多旅行爱好者已经按捺不住,开始刷机票了。
消息官宣后,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莫斯科-北京航线的搜索量周环比增长超过一倍,瞬时峰值最高达到平时的4倍。圣彼得堡-上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尔滨等航线也热度大涨。
毕竟,“跨条江就出国”的体验,谁不想试试?
这一波叫“身体很诚实,鼠标先出国”!
其实,自打团体免签政策实施以来,中俄之间的“串门热度”就已经肉眼可见地往上窜。
来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数据显示,光是2025年前7个月,双方通过免签团队游往来的人数就突破了50万——这当中,有23.7万俄罗斯朋友来了中国,也有26.2万中国老乡去了俄罗斯。
航旅纵横的大数据更印证了这种“热络”:今年1月至9月初,国内往返俄罗斯的民航旅客量已经超过22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大涨约49%。
而对中国这个邻居,俄罗斯游客显然也越来越愿意多来走走。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赴华旅游人数同比猛增超过70%,创下近五年新高。
到了暑期,热度更是压不住——携程平台上,俄罗斯人来华的订单量同比直接暴涨150%,让俄罗斯稳稳跻身中国入境游的前五大客源国。
边境口岸那更叫一个热闹。以绥芬河为例,入夏以来,这里日均出入境人数突破1500人次,刷新了近三年同期的纪录。
不光是游客,商务也跟着起飞。
义乌小商品城的俄罗斯采购商数量同比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今年前7个月,义乌通过中欧班列对俄进出口额高达14.4亿元,同比猛增160.9%。
以后采购商借着免签,当月往返两三次谈订单,根本不是事儿。
中国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后,俄罗斯赴华游客数量有望大幅增长。俄罗斯旅行社协会副主席谢尔盖・罗马什金表示,这一政策有望让俄罗斯赴华游客数量增长30%-40%。
02 一张车票,闯入西伯利亚的秋天
咱们这边,大家也早都蠢蠢欲动,恨不得马上抬脚就出发。
在俄对华宣布免签之后,去哪儿指数数据显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目的地的机票搜索量周同比增长翻番,其中北京到圣彼得堡的机票搜索量周同比增长3倍。
“终于能实现贝加尔湖蓝冰自由了!”
“蓝冰还得等冬天,我现在就想冲去摩尔曼斯克追极光,今年可是极光爆发大年!”
免签之后,极光追起来更任性。周四晚上刷到预报,周五请假买机票,周日就已经站在摩尔曼斯克的荒原上追光。
“以前办签证要等10天,签下来极光早没了!现在这才叫真正的说走就走。”
但其实,俄罗斯好玩的地方,真的不止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免签之后,你甚至可以坐火车从绥芬河出境,慢悠悠晃进海参崴吃帝王蟹;开车从满洲里一路往西,草原、湖泊、白桦林,全程公路片质感;秋天去喀山,看鞑靼人的清真寺和教堂做邻居;冬天直奔索契,滑完雪再去黑海边啃西瓜。
这才是真正“解锁”了俄罗斯。
以前你得跟团、赶点、凑人数,现在,你完全可以揣着护照跳上国际大巴,像周末去隔壁省一样简单。
说不定这个国庆,就有人晒出在贝加尔湖畔拎着大列巴、端著格瓦斯的照片,配文:“降温了,西伯利亚的风挺懂事。”
03 从商品自由到真实温度,邻居终于不再遥远
“中俄免签,是不是就能实现巧克力自由、啤酒自由、红肠自由了?”
很多人刷到政策时,第一反应都是这种接地气的期待。
在此之前,俄罗斯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要么是新闻里的国际动态,要么是商场货架上的“固定标签”。
香醇的巧克力、凛冽的伏特加、印着套娃的冰箱贴,再或是剧院里经典的《天鹅湖》。这些零散的印象,勾勒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邻居轮廓,却少了点真实的烟火气。
而俄罗斯的魅力,从来不止于这些“标志性符号”。
诞生于广阔寒地的它,文化里藏着一种独特的“反差感”。
高能量的巧克力、扎实的大列巴是为了抵御严寒,却也传递着最直接的生活热情;红场、克里姆林宫庄严宏伟,但街头的老奶奶会热情指路,公园里的年轻人看到镜头会笑着比耶。这种浓烈与质朴的交织,才是它最真实的人文底色。
但过去,隔着签证的“门槛”,多数人没机会亲身感受。
现在,免签终于拆掉了这堵看不见的墙。
我们不用再靠商品想象这个邻居,而是可以坐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咖啡馆里,和当地人用手势加单词聊世界杯;可以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跟着街头艺人一起哼唱俄语民谣;甚至能在海参崴的市集里,跟摊主学两句实用的俄语。
那些曾经停留在“听说”里的细节,终于能变成亲手摸到的温度。
说到底,免签政策最动人的不是“不用办签证”、“省了签证费”的便利,而是它打通了民间交流的“最后一公里”,而是它让两国民众真正实现了往来自由。
对留学生来说,周末就能从莫斯科飞回北京看父母,不用再提前一个月申请签证;对做跨境生意的小老板而言,上午在义乌谈货,下午飞圣彼得堡见客户,效率翻了一倍;对喜欢文化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在喀山的清真寺旁偶遇一场当地婚礼,就从此爱上了鞑靼族的民俗。
它不仅是一项便利措施,更是两国民间交往进入新阶段的开始。
04 写在最后
过去,我们是需要“敲门”的邻居;后来,可以“组团在门口看看”;而现在,我们终于成了可以随时推门而入、互相做客的好邻居。
希望未来,“早上在哈尔滨吃红肠,下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喂海鸥”的“一日生活圈”能够出现在真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