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今年上半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500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6%。在全球增长动能偏弱、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的背景下,这份“稳中提质”的成绩单,宛如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在经济海域中划出稳健航迹。而在这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产业链上一个个“好品”的璀璨发光:串起农业的“金扁担”、工业的“硬脊梁”、服务业的“新引擎”,尽情书写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叙事。

山东农业“好品”,从来不是简单的“地里长的”“水里养的”,而是一条从育种到餐桌的全链条赋能体系。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15.7万个大棚鳞次栉比,年产蔬菜450多万吨;每年900多万吨新鲜蔬菜由此卖往全世界;85%的新建大棚配备了智能设施,手机成为“新农具”;自主研发277个新品种,为丰富“菜篮子”提供品种保障;当地发布的价格指数,成为全国蔬菜交易的“风向标”……这种“链式思维”模式,让山东农业的“土特产”华丽转身,附加值大幅提升。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3015.4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7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3%。其中,夏粮单产、总产增量全国第一,蔬菜产量增长3.1%,瓜果产量增长2.9%。山东的“菜篮子”,不仅稳稳托住全国的餐桌,更在全球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烟台苹果带着“地理标志”挺进高端商超,乳山牡蛎通过“海洋牧场+电商直播”模式日销破百万斤,这些“好品”的蜕变,正是山东农业从“量”到“质”跃升的生动写照。
山东工业“好品”,彰显着“国之重器”的底气,更蕴含着“智改数转”的活力。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山东以“链长制”为有力抓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济南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精度迈向微米级新时代,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核心装备;烟台万华化学的聚氨酯产业链,从原油炼化到终端产品,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闭环,单套装置产能全球领先。汽车产业的“链式突破”尤为耀眼。山东拥有从轮胎、发动机配件到汽车电子的完整产业链。玲珑轮胎产品畅销已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中国重汽推出的“黄河”超低风阻重卡,为商用车节能降碳提供新的思路;青岛汽车口岸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销往芬兰、比利时、德国、俄罗斯、东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值得关注的是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140余家企业以青岛为龙头、威海为支点、烟台为纽带,协同攻关关键技术,传统船舶出口覆盖30多个国家。上半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3.0%,上拉全省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产业链竞争力的全面跃升。
站在年中回望,5.6%的增速,既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进中提质”的实践报告。山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非单个产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链上无数“好品”的“大合唱”。从农业的“金扁担”到工业的“硬脊梁”,从服务业的“新引擎”到政策服务的“暖土壤”,山东用“链式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用“好品思维”培育竞争优势。
在“稳”中蓄势、在“进”中提质,于“链”中协同、在“群”中突破,山东经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以梦为马、未来可期。(文/林伟)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