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划龙舟、插艾草、吃粽子、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5月24日至26日,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将在岳阳举办,展区设置非遗焕新大观园,集中展示不少与端午有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华声在线策划《端午话非遗》系列报道,在历史长河中探寻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感受历久弥新的非遗传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思佳
无龙舟,不端午。
从造龙舟时的匠心独具,到赛龙舟时的奋楫争先,龙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中华儿女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追求。
岳阳汨罗,这座位于洞庭湖畔的楚文化名城,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许桂生,就是这里造龙舟的人。
他是汨罗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出生于龙舟世家,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木工,20岁制造了人生第一条龙舟,如今已从业40余年。
端午临近,许桂生和他的员工们忙得不亦乐乎。九子龙屈原龙舟有限公司的造船厂房内,师傅们挥汗如雨,开方、打磨、拼接,一锤一刀雕琢汨罗人的图腾——龙舟。

工人们正在厂房内制作龙舟。
选材、伐木、放样、撑台、组船、捻缝、上漆、绘鳞……制作一条龙舟需要10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6名经验丰富的师傅,都要做上6至8天。”许桂生介绍。
“传统工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传承中创新。”为了适应现代龙舟赛的标准化要求,许桂生不断改进龙舟制造工艺,将玻璃钢薄膜应用到木质龙舟的舟身和舟底,龙舟破水力度更大,速度得以提升,稳定性也更强。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专利,使得龙舟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减轻了重量、减小了阻力。

许桂生为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制作的龙舟。(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龙舟订单从正月初九开到现在,端午节前,要赶制运往全国各地的龙舟订单,公司30人正在加班加点赶货。”许桂生透露,今年已售出50条玻璃钢龙舟、30条传统木制龙舟。
在许桂生的带动下,许多曾经的学徒、工人自立门户,建起龙舟制造厂。他的儿子许名南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一边跟着他学习手艺,一边开拓网上营销渠道,将龙舟业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龙舟文化代表着智慧、力量和团结,它的精神内核值得发扬和传承。”许桂生说。
汨罗龙舟,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匠心传承、手艺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破浪向前,生生不息。
端午至,龙舟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赛龙舟场面是岁岁端午的标志。赛龙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舟竞渡也是我国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每年这个时候,汨罗江畔,群龙竞渡。参赛者舟内坐定,屏气凝神。两岸观者如云,欢呼声阵。”许桂生回忆,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夹着整齐的吆喝,数条龙舟劈开宽阔的河道,如一支支离弦的箭,飞向终点。龙舟的号子化作汨罗江上声声浪涛。舟头,龙首昂扬;舟尾,浪花朵朵。
“端午,来汨罗看一场龙舟赛吧,追寻赛龙舟的历史文脉,感受龙舟竞渡的激情与拼搏。”许桂生热情发出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