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辛欣 通讯员 张学平)“这茬西红柿苗能签预售合同吗?”“赠品肥料出问题咋维权?”近日,古交市司法局邢家社司法所联合邢家社乡党群服务中心,将法治课堂搬进蔬菜大棚,为菜农送上定制版法治“营养餐”。
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的蔬菜大棚里,一垄垄青翠欲滴的蔬菜幼苗长势良好。在绿意盎然的卷心菜和黄瓜挂满架的大棚里,邢家社司法所干警围绕农资采购、土地流转、合同纠纷等高频问题,向菜农讲解法律知识。“买种子要看‘三证一签’,缺一样都可能踩坑!”干警举起种子包装袋,现场教学如何识别合规农资,并结合真实维权案例,手把手教农户用民法典保障订单履约、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对售后纠纷,解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农药使用的“禁用清单”。
种植大户成大姐记着笔记,有感而发:“原来随手扔掉的包装袋都是维权证据!”活动还设置了“法治体检”专区,为12家农户的18份购销合同把关,修正逾期付款、质量约定不明等风险条款。“规范合同让我们合作社年纠纷率下降了六成,法治就是看得见的效益!”全国劳模、德盛全合作社负责人成拉旺指着标准化购销合同介绍。“法治+农业”创新普法方式,通过订单式普法、滴灌式普法、合规指导等组合拳,推动法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硬核生产力”。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