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新闻7月12日湘西讯(通讯员 苏诗语 马程章 蒋艺)近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推普助村兴,融土承古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新华村组织开展“语言素质与文化启蒙”主题教学日活动。活动围绕“字词纠错”“标点规范”等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以系统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式,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儿童中的普及与运用。
以字正音、以音助义:从“错别字”切入语言规范教育
实践活动以“错别字”辨析课拉开序幕。推普团老师引导学生辨析“错字”与“别字”,并通过错字笑话、广告用语等生动案例,强化学生规范书写意识。不仅如此,老师还教授“据义定形法”“依声辨形法”“结构分析法”三种辨字方法。
在“生活中遇到的错字”分享环节,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轻松而专注,孩子们纷纷参与讨论,逐步建立起用字规范的基本意识。
趣味化教学激活表达潜能:标点课寓教于乐
随后进行的标点符号课程中,推普团老师以“妈妈说小明今天不吃饭”这一歧义句为引,通过现场朗读和模拟语调变化,引导学生感知语义逻辑与标点的重要关系。课程不仅讲解了常见标点的基本功能,还从符号的形状入手,帮助学生记忆其用法。课堂还通过“标点变变变”小游戏将标点符号拟化成卡通形象,增强孩子的记忆与表达趣味。在最后的“标点归位挑战”中,学生分组将乱序句子通过加标点理清逻辑顺序,现场气氛激烈又专注。

小朋友做游戏。
阅读启蒙 厚植语感与文化认同
阅读课程选取《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章节进行原文教学,推普团老师从语言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三方面引导学生解读原著内容。课堂后半段还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饰演孙悟空、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角色心理,不少孩子即兴加入,创意十足。学生从“看故事”转向“读文本”,从“听传说”转向“品人物”,在阅读中体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推普团成员授课。
诗画结合,激发语言与美感的双重表达
诗歌绘画课程中,推普团老师以王维的《画》为引,鼓励学生边诵读边构思,创作属于自己理解下的图画作品。孩子们绘制了童年生活、家乡风景、想象世界等内容。课后,学生们在白板下举办了“诗意画展”,每个人依次讲述自己的作品故事,表达创作背后的情感和想象。此环节不仅延展了语言美感体验,也引导学生在普通话表达中融入更多个性化的感知与情绪。

小朋友们展示作品。
从神话出发,探索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联
由何楚楚与熊文韬的“神话与文化”课程从中国的“钻木取火”和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火”引入,加入“神农尝百草”等中华神话内容,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在讲述过程中,老师以图像+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内容。
孩子们在故事中不仅学习了普通话表达,还初步理解了“知识的代价”“科学精神”等文化价值,拓宽了语言背后的认知维度。
语言为媒,文化为魂,推普润童心
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载体、思维方式与社会认同的基础。对于乡村儿童而言,语言教育不仅是基础素质的提升,更关乎成长视野、思维方式与内在人格的建立。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推普助村兴,融土承古韵”实践团正是以语言为起点,以文化为支点,以教育为路径,将语言规范训练与文化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让知识走进乡村、让希望照进童心。
未来,团队还将围绕“科学普及”“生命安全”“文化认同”“家校共育”等方向,踔厉奋发,赓续探索推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让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在湘西大地上生根发芽,开出属于新时代乡村的精神之花。
来源:红网
作者:苏诗语 马程章 蒋艺
编辑:杨姝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