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公安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非法集资活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请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非法集资该怎么办?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张志波:近年来,以“高收益、低门槛、零风险”为噱头的非法集资活动日益猖獗,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学会如何识别非法集资。非法集资一般符合三个特征,一是非法性,即一些不法分子未经过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违规发行金融产品,或虚构“投资理财项目”,吸收公众资金。二是利诱性,集资人通常都会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远超正常收益水平的投资回报。三是社会性,集资人往往会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微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集资项目。
因此,一旦遇到非法集资活动,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要尽可能收集并保留投资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明材料,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牵头部门举报。根据《山东省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办法》,对符合举报奖励条件的举报人,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牵头部门将给予一定现金或实物奖励。
为从根本上避免陷入非法集资陷阱,大家一定要积极参加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了解非法集资新形式、新套路,不断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当面临投资决策时,务必小心谨慎,稳妥慎重,建议做到“四看三思等一夜”。
“四看”,一看融资合法性,在看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外,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者是否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虚假宣传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是不是在玩“击鼓传花”的资金游戏,是不是“庞氏骗局”;四看参与集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中、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三思”就是,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夜”就是,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时,在投入或者转出资金之前,一定不要头脑发热,一定要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一定要拖延至少一晚再做决定。不要盲目相信宣传造势、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不要被“名额有限、过时不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话语所忽悠而仓促决策。
总之,防范非法集资,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所有金融机构的宣传引导,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认清非法集资危害性,提高风险意识,自觉抵制高利诱惑,真正做到对非法集资“能识别、不参与、敢揭发”。
大家要牢牢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惦记别人的高息,别人盯着你的本金”。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根据公开报道,近年来金融领域一些不法中介打着银行工作人员、合作机构或法律组织等旗号进行虚假宣传,请问,这些“非法中介”主要有哪些特征?金融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赵文和:按照公安部及金融监管总局的部署,山东金融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在全省组织开展了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行动。本次行动重点打击的有非法存贷款中介服务、贷款领域恶意逃废债务、信用卡领域不正当反催收、保险领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赔等四类非法金融中介。主要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虚假宣传。通过宣称“内部渠道”“特殊关系”“无需审批”“洗白征信”“轻松化解债务”“达不到预期全额退款”“零风险高回报”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实则通过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等不法手段牟利,甚至涉嫌犯罪。
二是签订非法服务协议。在签订服务协议时对相关业务表述模糊不清或缺失,要求客户支付高额手续费,并通过现金或第三方账户而非机构对公账户进行资金往来。
三是套取大量个人信息。要求客户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单独申请手机卡、银行卡或提供专门银行卡、手机号或设置呼叫转移供中介使用的。存在将个人信息进行倒卖或利用相关信息申请贷款、信用卡、开办企业等风险。
金融消费者可以从以下方面避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非法金融中介的侵害:
一是提高风险意识,警惕高收益承诺。对“零风险高回报”等宣传承诺保持警惕,尤其是来自陌生电话、小广告、“扫楼”推销、主动搭讪、自媒体等渠道的信息。对费用标准多方咨询,拒绝预付高额手续费。对宣称自身具有法律、金融等行业资质的中介,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应行业协会官网等渠道核实其资质。
二是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协商维权。在产生纠纷时,建议消费者首先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可以通过联系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电话或客服人员或前往金融机构网点进行反映,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热线、投诉维权热线找到当事金融机构的上级机构反映。如果协商不成,可通过向行业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进行维权。
三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避免将身份证等证件原件交予他人,在证件复印件或照片上添加“仅限XX业务使用”等字样。定期查询信用记录,尤其是检查是否有异常贷款或信用卡申请记录。
四是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对常见非法金融中介的牟利手段、潜在风险等进行了解,学习常见金融产品的基本知识、运行流程等,增强识别能力。
(大众新闻记者 姜倩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