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丁涛 樊凯)近日,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倾力打造的舞剧《农历》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开演。该剧以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原为叙事背景,聚焦主人公的人生轨迹,铺陈出中原大地世代传承的生命力与绵延不绝的乡愁记忆。作品深挖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文化内核,将二十四节气、民俗风物等元素融入舞蹈语汇,使观众在艺术审美中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跨院系融合的教学项目,舞剧《农历》的诞生实现了教学与创作的深度共振,以及院系之间的融合协同。其中,舞蹈学院14名教师带领88名学生参与排练及演出;影视艺术学院组建了3名教师、10名学生的演出拍摄团队;传媒学院由12名教师带领121名学生开展项目的宣传与策划推广工作。参与创排的舞蹈教师陈玥玓说:“从三尺讲台到方寸舞台,我们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传承的沉浸式实践。”她介绍,学校为舞剧搭建了创作、排演、推广的全流程平台,师生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将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成果淬炼为舞台艺术精品,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农历》舞台照。学校供图
《农历》的创作过程中,舞蹈、音乐、舞美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艺术智库”,以跨界协作的智慧为作品注入多维艺术魅力。参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演绎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律动、岁时节庆的民俗图景,他们实现了从“纸面认知”到“具身体验”的文化觉醒。春耕夏耘的汗水、秋收冬藏的欢歌,在舞者与角色的时空对话中,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血脉中的基因。这种沉浸式创作经历,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民族艺术根源的理解,更坚定了以舞蹈为载体传承文化根脉的信念。
“舞剧《农历》,不仅是学校深挖中原文化富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动担当,更是一场以艺术为媒介的文化寻根之旅。”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农历》让沉睡的非遗符号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潮”起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为非遗元素的舞蹈艺术表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作者:丁涛 樊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