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源:上观新闻
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作业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更亮眼的是“小学每周1天无作业日,初中每周1天无书面回家作业日”的制度必须在5月30日前正式落地。这波操作,简直就是给被作业捆绑的孩子们松了绑。
如今的中小学生,日常被调侃为“白天上课,晚上加班”。根据双减政策实施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00后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1.5小时以上,初中生更是超过2.5小时。许多孩子放学后就陷入“写作业—吃饭—继续写作业”的无限循环中,连周末都被补习班安排得明明白白。本该充满好奇心的年纪,却被成堆的作业磨平了对世界的新鲜感,这早就偏离了教育的初心。
再说家长这边,以前总被“批改作业”折腾得够呛。有的家长吐槽:“我白天上班做PPT,晚上回家改作文,比孩子还像学生。”这回新规明确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直接就把家庭教育从“第二课堂”拉回了“情感港湾”。不少家长发现,学校在试行无作业日后,孩子更愿意分享校园趣事。大家做饭时一起聊聊科学原理,散步时观察植物生长,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何尝不是更生动的课堂?
“一刀切”的作业模式,往往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无作业日则为个性化成长腾出了空间。某试点学校的初中男生自发研究小区垃圾分类,设计出智能回收箱模型;还有小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观察蚂蚁搬家,写下数千字的自然笔记。早在2020年初,浙江省就发布了中小学生减负四十条,控制中小学生作业总量。近年来,杭州、湖州、衢州等地都有学校在推行“无作业日”和“无作业周”。这些减负行动,恰恰在某种层面上培养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只要跳出“作业=学习”的思维定式,教育可以有更生动的打开方式。
当然,有人或许会担心:无作业日是否会导致学习松懈?事实上,减负不等于放养,而是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作业置换”:用一场博物馆参观替代抄写生词,用种植绿植观察日记取代重复计算题。这种“减量提质”的转型,需要教师更精准地设计教学目标,也倒逼教育评价体系从“唯分数论”转向“看综合素养”。
推行无作业日最大的阻力,或许来自根深蒂固的教育焦虑。一位家长坦言:“我也知道孩子累,但别人都在学,我们不敢停啊。”这种恐慌背后,其实是对成长规律的误解。就像树木生长不需要每天量高度,孩子的成长也有自己的节奏。教育学有个著名论断,“空白课程表比填满的更有价值”,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真相:成长需要留白,人生不能只有“标准答案”。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而是塑造更健康、完整的人。上海推行“无作业日”,照亮了另一种成长路径——在书本之外,还有星空、草木、人间冷暖等待孩子们去感知。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在为孩子的人格打底色,给生命添韧性。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些没有写在作业本上的时光,才是照亮孩子未来的成长之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