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百科 手机版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企业 车辆 万元 银行 自己的 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味的牡蛎,记录下1.4亿年前气候

【科学·近距离】

作者:刘晓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牡蛎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但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它还能记录环境的变化和南北极的冰盖。

以牡蛎化石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壳体,如同树木年轮,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层——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

那么,是不是能从这类化石上,找到远古地球的环境信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院士团队提出,可以利用介形虫化石明暗相间的季节性壳体环带,进行氧同位素古高度计的重置检验方法。于是,他们为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判定了究竟谁是兄、谁是弟——冈底斯山是比喜马拉雅山更古老的山脉。

丁林说:“双壳类等软体生物的壳体是连接地表各圈层的时空桥梁,精细记录着地球气候节律与生态更替的内在关联,启迪我们从深时之境中探寻生态文明的未来之路。”

这次,研究者试图用牡蛎来解答温室地球背景下海洋和冰川的情况——1.4亿年前的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如何变化?极地冰川是否存在?

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识别大型耙牡蛎化石壳体生长纹层,进行高分辨率微区采样,通过岩相学(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显微镜)和地球化学(锶同位素,成岩识别元素锰和铁含量测定)的方法确定,化石并未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从中提取了气候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信号。结合全球气候模型,团队模拟了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海表温度、海水氧同位素值和盐度分布,验证了基于生物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所获取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显示,在白垩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全球降温时期,牡蛎化石记录的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水温度比夏季低10-15℃,这一数据与现今同纬度地区季节性海水温度变化幅度相似;海水氧同位素数值的波动表明,部分淡水可能以季节性冰盖—冰川融水的形式注入海洋,类似现代格陵兰冰盖夏季消融的情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何松林说:“这意味着,早白垩世温室世界就像一首交响乐,温暖的主旋律中偶尔穿插着冰川的短促音符。”

这一研究,首次重构了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了早白垩世时期(139.8~132.9百万年前)地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温差和极地冰盖—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突破了以往“温室地球背景下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微弱、冰川活动罕见”的传统认知,揭示了温室地球气候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并且预言未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从而导致两极冰盖完全消失之前,会出现周期性冰盖—冰川活动的中间状态。

当前,全球变暖常被简化为“温度持续上升”,但这一研究提醒人们:气候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可能加剧季节差异,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而非均匀升温。研究推测,早白垩世的短暂冰川活动可能由巴拉那—伊腾德卡火山活动的负反馈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等因素共同驱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王天洋说:“这提示我们,即使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局部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叠加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出现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美味的牡蛎,记录下1.4亿年前气候

    【科学·近距离】作者:刘晓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牡蛎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但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它还能记录环境的变化和南北极的冰盖。以牡蛎化石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壳体,如同树木年轮,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层——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

    2025-05-08 05:56:00
  • “给地球做CT”!南极度夏考察科研成果丰硕

    “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4月上旬已返回上海,而“雪龙2” 号预计6月回国。本次南极度夏考察科研成果丰硕,尤其是在地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面。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科考人员在南极给地球做了个CT。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来揭示地下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2025-04-21 07:36:00
  • 百万年薪offer超800个!“百万英才汇南粤”上海站正式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

    4月13日上午,“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正式启动。此次广东省以深圳为主力,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751家单位来沪,组成“顶配引才团”,岗位总数3.5万个,其中年薪50万—100万的岗位超4000个,100万以上的岗位超800个。同时以AI简历诊断、AI职业能力测评、

    2025-04-13 18:05:00
  • 痛悼!他于14时18分去世…

    4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官方账号发布讣告。讣告称,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郭爱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14时18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85岁。据介绍,郭爱克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25-04-13 16:45:00
  • 痛别!郭爱克院士逝世,享年85岁

    4月11日,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郭爱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14时18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85岁。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郭爱克同志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

    2025-04-11 21:53:00
  • 国家统计局:3月核心CPI回升,同比上涨0.5%

    【解说】国家统计局4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0.1%,降幅明显收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5%。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这主要受季节性、国际输入性因素等影响。从边际变化看,提振消费需求等政

    2025-04-10 19:55:00
  • 国际首次!我国科学家测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

    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表明月球背面月幔非常“干”。此项成果将为更好开展月球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自然》审稿人认为,此项研究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具有高度的原创

    2025-04-10 00:14:00
  • 广东发现植物新种“南岭报春苣苔”

    中新网清远4月8日电 (程景伟 李远球)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日前合作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PhytoKeys)发表了苦苣苔科植物新种——南岭报春苣苔,为南岭山地植物多样性宝库再添珍稀成员。此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研究员陈红锋及其团队与广东石门台国家级

    2025-04-08 1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