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百科 手机版
时间 公司 贷款 企业 费用 车辆 万元 银行 中国 自己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毕业展,以美育人的实验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刘杨

每当栀子花盛开,全国各大美院的毕业季接踵而至,学生们的作品也接连火出了圈。

多日来,四川美院本科生的油画作品《祷》、中国美院硕士毕业生的装置艺术作品《滴动仪》和中央美院的雕塑作品《锐角》引发大量关注,许多观众专程去现场看这些作品,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专程为它们而来的打卡帖层出不穷。

展览已接近尾声,但一个社会美育的试验场才刚刚开始。

国美毕业展现场 拍友我是咩咩咩摄

国美2025年毕业展上,作品《滴动仪》吸引目光,这件爆款作品将自然的水波纹与古罗盘融合,通过机械结构,使液体以规律变化的方式滴落,带来动态美感。边上的《循回仪》,是一条青铜鱼和一条电动鱼循环游走,暗合五行阴阳之理。

在小红书上发布作品后,作者聂士昌已经收获50万点赞。他说,能受到大家的喜爱,脱离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观众说,在现场观展时,好像感官得到了开发,也更促进自己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美院们几乎都选择让毕业展走出校园,打造校区、社区、景区融为一体的全城艺术盛会。自2009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汇聚所有专业的毕业作品,面向公众集中展示,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开艺术学院先河。

对大众而言,毕业展是一次审美殿堂和创意现场的最大程度开放,普通观众在这里能够无碍、直观地近距离观看、接触那些平时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获得最优质的美的享受,业界人士则在这里最密集地获取审美的信息与知识。

如今,更多的社会美育空间正在向公众开放。

如“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动画游戏领域的实践,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观众揭示东方文化精神的深度。

如浙江近年来推出的“文艺赋美”工程,以艺术院校、文化馆(站)等社会各界文艺志愿者为主体,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让文艺走出剧场、走出围墙,助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

艺术和教育的共同使命,正如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成立大会的致辞《学校只为研究学术而设》所言: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就把“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作为办学宗旨。

社会美育所带来的审美力,不仅是辨别美丑的直觉,更是理解世界的认知范式——当科技解构传统秩序,淬炼过的审美判断,能让我们辨认文明的方向。

然而,火爆背后亦有隐忧。社交平台上,既有对艺术的真诚赞美,也不乏“看不懂”“太抽象”“有什么用”的质疑。这些声音暴露出当前社会美育存在的问题。

比如,“实用主义”思维仍占上风。部分观众认为艺术“不能当饭吃”,学生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也被大量网友质问有什么“实际价值”,反映出美育教育的不足。心理上的轻视也导致行为上的漠视,2017年有媒体报道“毕业展遭毒手 学生连贴26个‘请勿触摸’”,直到去年“毕业展作品被破坏”的报道依然出现在各大网站。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如果整个社会只关注眼下利益和经济效应,难免丧失理想情怀,空档滑行。

比如,创作与公众存在“语言壁垒”。有的作品过度追求概念表达,忽视大众接受度;有的展陈缺乏详尽解读,让观众如雾里看花。笔者在艺术院校毕业展采访时也注意到,不少作品外观上极具吸引力,但一看展签却是晦涩难懂的辞藻堆砌;也有观众评价“作品可能不差,但解释的人能力欠佳。”如何让艺术阐释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架起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需破解的课题。

再比如,部分艺术作品创作粗制滥造。近期某知名艺术院校造型专业校考状元,在考试中提交了与一位教师作品高度雷同的画作,经调查后被认定为“抄袭”,最终成绩作废。只有不断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才能满足大众的新期待。

艺术的“艺”在中国的甲骨文中,是一个半跪的人在种植禾苗——“艺”,是种植,是培育,更是“立人”。我们相信,艺术和教育在根源处是统一的。面对提升全民审美素养的迫切需求,社会美育的中坚力量——艺术创作者们如何才能更“进一步”?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不妨在世界文明史的大视野中重访各专业的源头与开端。打造文明互鉴、源流互质的“经典之学”,探究跨界融通、道器贯通的“创造之学”,践行扎根中国大地、融入社会进程的“有为之学”。如中国美术学院以乡土为学院,师生们一同走入千家万户,在全国范围内的城乡村镇建立起社会感知的毛细血管,尝试从“我-家-乡-他人-艺术家-艺术”多个维度去感通世界、理解自身。

不透过门缝看艺术,更不从门缝里看世界。专业院校最容易形成所谓“学院派”。学院派有许多优点,如厚基础、高技术、精理法;但也不够杂食,不接地气,缺乏野生的力量。身处数字智能社会,所有现成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在大数据与AI的反应中被迅速分解。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职业保障,创作者们必须养成适应变化、开放学习、自我迭代的能力。

美育之道,贵在多元包容,美术之人,重在全民践行。中国特色社会美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也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更需要公众以开放心态拥抱艺术,感知美的多样性。千姿百态的艺术形态共同编织出文化的瑰丽图景,观众当以兼收并蓄的姿态,领略不同流派与风格的精髓,促进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成为更全面的人。正如梁启超所说——固然不能人人都做“美术家”,但不可不个个都做“美术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挖出“大宝贝”决战亚洲杯!中国女篮结束今夏系列热身赛,宫鲁鸣对队伍改造初见成效

    7月8日晚,2025年中国女篮系列热身赛最后一场比赛在长沙落下大幕。中国女篮在上半场落后的情况下,下半场展开反击,并最终以73:69逆转战胜澳大利亚队。至此,2025年中国女篮系列热身赛全部结束,中国女篮分别与波黑队、日本队和澳大利亚队先后进行了6场比赛,取得5胜1负的战绩。本月13日,女篮亚洲杯的

    2025-07-09 19:38:00
  • 因编制或提供虚假资料等,太保产险梅河口支公司合计被罚13.2万元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秀梅)7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梅河口支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罚款12万元。时任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梅河口支公司经理窦瀚权被警告并罚款1.2万元。

    2025-07-09 16:52:00
  • 【寿光】王之阁:把影像还给城市 用影像服务城市

    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静)影像中凝固着时间,而镜头是最好的语言。多年来,这位76岁的摄影爱好者,坚持摄影创作,勤耕不辍,用相机记录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家乡的发展,是永恒的摄影主题,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他就是王之阁。潜心摄影数载用镜头讲述城市“故事”盛夏时节,清晨的人民广

    2025-07-07 16:17:00
  • 当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杭州开启!

    当良渚的玉琮遇见罗马的砖石,当西湖的柔波映照着维也纳的月光,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杭州开启……今年的7月6日,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6周年的日子,也是第6个杭州良渚日。今天,“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罗马古城”文明对话活动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举行。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110余位嘉宾齐聚良渚,以“文明

    2025-07-06 18:11:00
  • 鱼拓师:鲜鱼为笔 跃然纸上

    在南昌市万寿宫非遗匠心馆里,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鱼拓代表性传承人姜昌贵专注地俯身在一方案台前,手持颜料,为鱼披上一件色彩渐变的“外衣”。随后,他取来宣纸覆盖鱼身,轻轻按压拓印,一条栩栩如生的红鲤鱼便“跃”然纸上。鱼拓,这门源自宋代的古老技艺,以鲜鱼为“笔”,经过清洗、定模、上色等10余道工序,融

    2025-07-04 15:41:00
  • 成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超245万

    成都已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本报资料图片去年,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唐安华成为成都高新区首批自主认定的成都市C类高层次人才之一,“公司提交了自主认定申请后,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对我们产业一线技术职工来说,自主认定机制是很好的机会和鼓励。”机制

    2025-07-04 07:57:00
  • 毕马威:医疗大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七成

    【毕马威:医疗大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七成】《科创板日报》3日讯,毕马威中国发布《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发布的医疗大模型中,按模型类别来看,大语言模型数量最多,占比近65%;按分布海内外发表数量来看,中国发布数量占比超70%。此外报告指出,中国智能医疗器械市场增

    2025-07-03 13:12:00
  • 2025世界高铁大会:中国高铁的高光时刻与全球共进的号角

    在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将于2025年7月8日至11日在北京盛大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这不仅是中国高铁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全球高速铁路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标志着中国高铁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全球盛会,见证高铁发展

    2025-07-03 11:13:00